电压诊断出现较早且运用较广。电压测试的观测信息是被测电路的逻辑输出值。此方法通过对电路输入不同的测试向量得到对应电路的逻辑输出值,然后将采集的电路逻辑输出值与该输入向量对应的电路预期逻辑输出值进行对比,来达到检测电路在实际运行环境中能否实现预期逻辑功能的目的。此方法简单却并不适用于冗余较多的大规模的集成电路。若缺陷出现在冗余部分就无法被检测出来。而且当电路规模较大时,测试向量集也会成倍增长,这会直接导致测试向量的生成难且诊断效率低下等问题。此外,如果故障只影响电路性能而非电路逻辑功能时,电压诊断也无法检测出来。由于集成电路输出的电压逻辑值并不一定与电路中的所有节点相关,电压测试并不能检测出集成电路的非功能失效故障。于是,在 80 年代早期,基于集成电路电源电流的诊断技术便被提出。电源电流通常与电路中所有的节点都是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因此基于电流的诊断方法能覆盖更多的电路故障。然而电流诊断技术的提出并非是为了取代电压测试,而是对其进行补充,以提高故障诊断的检测率和覆盖率。电流诊断技术又分为静态电流诊断和动态电流诊断。静态电流诊断技术的核心是将待测电路处于稳定运行状态下的电源电流与预先设定的阈值进行比较,来判定待测电路是否存在故障。可见,阈值的选取便是决定此方法检测率高低的关键。早期的静态电流诊断技术采用的固定阈值,然而固定的阈值并不能适应集成电路芯片向深亚微米的发展。于是,后人在静态电流检测方法上进行了不断的改进,相继提出了差分静态电流检测技术,电流比率诊断方法,基于聚类技术的静态电流检测技术等。动态电流诊断技术于 90 年代问世。动态电流能够直接反应电路在进行状态转换时,其内部电压的切换频繁程度。基于动态电流的检测技术可以检测出之前两类方法所不能检测出的故障,进一步扩大故障覆盖范围。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与逐渐成熟,集成电路芯片故障检测技术也朝着智能化的趋势前进
思/ALTERA 阿尔特拉/TI 德州仪器/AGO 安华高/ADI 亚德诺/INTEL 英特尔/ST 意法半导体/NXP 恩智普/ ON 安森美/MICROCHIP 美国微芯 CYPRESS 赛普拉斯/PHILIPS 飞利浦/TOSHIBA 东芝/NEC RENESAS 瑞萨/MAXIM 美信/INFINEON 英飞凌/SAMSUNG 三星/MICRON 镁光/MTK 联发科/SPREADTRUM 展讯/QUALCOMM 高通/SKYWORKS 思佳讯/)